【编者按】为推动学习贯彻席大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走深走实,大力传承和弘扬“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引导青年把读书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在科研攻关上展现更大作为。2023年5月,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组织开展了第二届“五四青年读书月”活动,活动设置“赠送图书”“诵读经典”“读书分享”等环节,在赠书仪式上,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领导为青年同志代表颁发书籍,鼓励青年同志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激励青年同志追求卓越,全面发展,实学实干,勇挑重担,不断提升科研攻关的真功夫和真本领。
活动开展以来,青年同志们结合工作实际和选读书目积极撰写了读后感,现将部分优秀读后感选编成辑,分期推出,以飨读者。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情系科研》读后感
通信部 谢小龙
2023年5月,为推动学习贯彻席大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走实走深,大力传承和弘扬“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促进青年人才全面发展,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开展了第二届“五四青年读书月”活动。通过图书选购、经典诵读、读书分享等形式,在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营造良好的阅读风气,引导我们以书香书韵涵养时代担当,促进我们在科研攻关上展现更大作为。
我是一位爱读书的青年,有幸在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从事自己热爱的科研工作。工作之余会看看有关科研情怀、科研指导思想、科研方法的书籍,不断坚定自己科研报国的心,明确科研工作的方向、提升科研工作的能力,如在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选购的《见证百年的科学经典》以及本次想分享的这本《情系科研》。
《情系科研》是我读博期间在老师书架上发现的好书,作者是周立伟院士,电子光学与光电子成像专家。作者以亲身经历阐述自己的认识和体会,包括科学研究途径与方法、学习方法、治学与为人、科学学术论文写作与基金申请等部分,回答了指导老师、研究生在教与学中常遇到的问题。
在前言中,作者强调了科学方法的重要性,科技成果的获得途径多种多样,不存在一成不变的方法,但也不等于没有共性规律和特点;也强调了青年学者,需尽快掌握科学研究方法与学习方法,在最富创造力的年华尽快投入到科技创新工作中,早日成才。看到此处,我便感到时不我待,青春易逝,创新赶早。但我也知道厚积薄发的道理,要沉住气,静下心,一步一个脚印。
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中谈到治学的三境界,作者结合科研工作做了一点补充理解,写出了科学创造的四阶段,我觉得极妙,深受启发。科学创造的四阶段如下,也结合我的经历讲讲感受。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迎难而上,勇攀高峰,苦苦思索的准备期。在学位论文开题、科研项目确立初期,我们都冥思着解决某个技术难题,大量翻阅中外参考文献,了解研究现状、不足,苦想解决难题的方法,期待着灵光一现的时刻。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百折不挠,孜孜以求的探索期。在确立了研究课题后,便是全身心投入,根据开题确立的研究计划,精读相关文献,补充学习相关的基础理论,结合实际的技术难题,建立物理模型,进行数学公式推导、仿真软件验证、实验搭建验证,摸索试错,反复修正,每一步都可能昏天暗地,每一步都可能迷失方向。尤其是在理论研究的过程中,弄清一个定理公式可能需要弄清另一个定理公式,一层又一层。有经验之后,我便会在每次可能花费大量时间补充学习新理论知识的时候,标记好深入学习的目的,好让自己在达到目的后能够快速回来主线研究工作。有时也难免畏难逃避,但最终知道只有直面困难才能解决困难。若遇到绕不开的难题,就得理性分析或寻求帮助。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茅塞顿开、灵感突现的豁朗期。正如在投入了时间精力,苦苦坚持,结果却达不到预期的迷茫之际,突然发现原来推导的失误,或发现新基础理论能巧妙解决问题的时候,是久旱逢甘露的喜悦。当然,这种喜悦往往是短暂的。因为科研就像过山车一样,时高时低,昨天以为发现了问题找到了前进的正确方向,今天就又发现新的不足和新的困难。反反复复,螺旋上升。科研探索未知,试错在所难免。就算结果不如预期,也有其借鉴意义,也可能在研究过程中,启发新的思路。只要我们用心,就有收获。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实践检验、理论升华的验证期。此景甚美,描述的是在科研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实践检验、理论升华的情景。需要科研工作者不满足于问题的解决,从“现象”提出“假说”,通过验证将假说升华为“定理”。最后一点,便是我觉得最受启发的。书中举了“曹冲称象”和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定律的例子对比,曹冲止于称象,阿基米德通过水缸溢水解决了金王冠掺假的判定后,还进一步提出了浮力定律。阿基米德在具备联想、逻辑判断、抽象能力之外,还具有理论升华能力。这确实是我容易忽视的能力,在科研工作中我常止于对现象的解释和对问题的解决,而不善于提出假说、验证假说使其形成定理规律,最后再利用规律。这最后一步,才是科学得以持续进步的保证。在今后的科研工作中,我要努力尝试,下意识地问问自己,能否提出假说,升华理论,扩展应用。
作者在书中举了很多具体的科研实例,给读者传授科学研究和学习的方法,也强调了治学和为人的重要性。在科研的“道”和“术”上,这本书都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衷心推荐给广大的科研工作者。愿大家在各自的科研道路上,都能“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觉醒年代》读后感
通信部 刘明
《觉醒年代》中有许多英雄志存高远、才华横溢,为了追求真理不惜慷慨赴死,他们理应成为今天的偶像。
——龙平平
你在历史书上匆匆翻过的一页,就是他们的一生。《觉醒年代》共分34章节,包括了国难家仇、“德先生”“赛先生”、乱世情缘、三顾频繁天下计、北上风云、山雨欲来风满楼、张勋复辟风波、胡适来了、怪才辜鸿铭、解聘克德莱、全是新鲜事、小试锋芒、双簧戏、助理员毛泽东、一战结束之后、工读互助社、柳梅的烦恼、“士与小人”、新与旧的一场较量、实验失败了、泪洒凯旋门、五四前夜、扭转乾坤的一天、杀君马者、进退之间、患难见人心、暴风骤雨、四十不惑、飞蛾扑火、殉道者、问题与主义、悲壮的告别、相约建党以及大道之行等内容。作者以宏大的叙事笔法为我们展现了新文化运动前后中华大地满目疮痍,五四运动前后的寻路问道,以及最终相约建党、找到正确道路的过程,一幕幕鲜活的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追忆先烈、感恩现在,望向未来。
如知乎平台的读书人“三底”所言,读完《觉醒年代》才知道前人的上下求索,才知道什么叫付诸行动,才知道身陷囹圄的文人风骨,才知道他们的智慧与艰辛,才知道的还有很多,这里有初见陈独秀的惊喜与希望,和工人们在一起和煦春风的温暖,引导人民走向马克思主义的坚韧,对底层人民和国家的担忧,和妻孩在一起的本真,为国献身的勇毅热血,宛如一道光,照亮了百年后的中国。自此,李大钊先生对我而言再也不是书本晦涩难懂的知识点,我也终于读懂了毛主席的那句“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无政府主义、马克思主义、全盘学习美国、保留帝制……那片伸手不见五指般的混沌局面,在侵略者的压迫与恫吓中,一群文人骚客持笔如枪,口诛笔伐,商榷与争执中硬是在无尽的黑暗中寻了一道微弱的光……那条艰难的求索之路,实践中求真理的精神,亦是吾辈之不及。
站在时间轴上回看历史,已是幸之醒豁,范范篇幅,以此为敬——暴脾气的陈独秀,固执与担当兼并的陈延年,儒雅大义的蔡校长,笔耕不辍的鲁迅,傲娇博学的辜老爷子,谦逊沉稳的毛主席,那群满腔热血的学生,至此——我只想记住这群可爱的人。
无论在网上还是在线下,与很多亲朋好友交谈的过程中,最让我们记忆深刻的一幕都有伟人冒雨前行,奔跑在饿殍遍野的街道上的一幕。此时的社会背景是北洋军阀连年混战,帝国主义列强环伺中国,而以张勋为首的清朝遗老遗少准备复辟清朝,妄图恢复帝制,此时中国人民处于饥寒交迫、外忧内患、国弱民疲的阶段。有识之士都在寻路,鲁迅先生弃医从文,以笔为枪,唤醒国人;周总理以及无数青年学生赴法勤工俭学,寻找欧洲革命成功的经验;陈独秀、李大钊等共产主义先驱认为俄国十月革命的共产主义道路才是救中国之道,这些先贤志士的努力寻道正是中国革命高潮的启明灯。面对多灾多难的祖国,毛主席下定决心为挽救中华而努力奋斗,他把国家放在了第一位,把自己和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将生死置之度外。他的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和他身上体现出的牵挂国家兴亡与人民悲欢,并且愿意为革命奋斗一生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
作为新世纪、新时代的新中国青年,我们也应该有属于自己的觉醒之路。现在我们的任务就是努力工作,把自身发展与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定位相结合,把工作规划与国家需要相结合。我们要将爱国主义铭记于心,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和奉献者,让先辈们的精神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让幸福和复兴之路在我们的脚下越走越远。
《觉醒年代》有续集吗?
你现在的幸福生活就是续集!
《下沉年代》读后感
——时代浪潮里的浮沉人生
智能部 温春江
这是一个时代苍凉的侧影:受挫的努力,被辜负的信任,凋零的生机,以及日渐暗淡的希望。力透纸背的书写,栩栩如生的人物,呈现了美国三十多年的沧桑巨变,也为当下社会撕裂的悲剧写下了发人深省的前传。
——刘擎,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对这本书的兴趣源于刘擎教授的这句书评。这本书由许多不同年代的人物小传和人生剪影组成,读起来更像叙事的散文。本书借助于个体化的故事组合,巧妙地勾勒出美国最近三四十年里的社会发展变迁历程。这种写法真实具体,读起来有细节和温度,比一般的历史著作要鲜活很多。作者以迪恩·普莱斯开始,又以迪恩·普莱斯结尾,大概是想让读者充分体会时代更迭和社会转型在个体身上刻下的完整印痕。而跟随着这四个不同家庭背景、不同阶级的人的一生,以及他们各自在那个分崩离析的社会里的挣扎,我们也看到了美国在历史变迁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比如去工业化、金融危机、阶层差距拉大等等,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也带给读者许多关于这些主题的思考,发人深省。然而抛开这些时代的问题,我不禁感受到,在时代浪潮里,作为个体的我们似乎从来都只是充满无力感,只能随之浮浮沉沉。
当从历史的时间长轴里去看个人,个人就犹如尘埃,如砂砾,个体的一生所占的时间区间几乎无穷小。而从宏观的角度看,每个个体的一生似乎都不值一提,但构成历史的恰恰就是林林总总的人的一生呀,因此个体的感受不应被忽略。你的一生即便在宇宙空间和历史时间中只占据了几乎无穷小,但对于你自身,那便是百分之百,那便是完整的那个“1”,这一生的时间区间都属于你。从微观时间来看,最近3年,人们经历了疫情的突发和持续。在这几年的时间里,也许在时间的长河里不值一提,但多少人却经历着人生的巨变。有人失去了生命,有人失去了最爱的人和爱自己的人,有人失去了安身立命的工作,还有各种各样不同的失去,从此生活里有了各种各样的变化。是呀,在疫情,在各类政策之下,所谓天灾人祸,但大多数的个体只是充满了无力感,无以还击。朋友聚会,大家聊的是外面有多少待业的人,在岗职工也充满着随时面临失业的焦虑,这些难道是个体的不努力吗?就前十年左右,互联网蓬勃发展的时候,互联网大厂又让多少年轻人短期内成为了“百万富翁”“千万富翁”呢?再如今,多少互联网大佬似乎也还在外面待业。再往前走远一点看,在那个房地产业疯狂的时期,那些在房地产上获得“成功人生”的人,所谓的房地产销售冠军,甚至你只要是刚入行的房地产销售,没必要是销售冠军,依然让你短期内赚的盆满钵满,快速实现财富积累甚至于财富自由。而如今,那些房地产销售冠军也许再努力,一整月也许都无法成交一套房,或许早已转行。回头看,当时的互联网、房地产行业里的“成功人士”就真的是自己的努力所得吗?在一个个的时代浪潮里,大多数人甚至不是基于个人选择,而是阴差阳错,刚刚好站在了浪尖之上,然后得到了时代的馈赠。也许浪头一过,就不停下沉,再下沉,何时是底,甚至深不见底。
我在看《下沉年代》时,心里是充满着悲伤和不安的。很多人也许会说,那也不能否定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呀。对,没错,我也在不停对自己发问。谁又是那一个一个浪潮的弄潮儿呢?政客?资本?还是更巨大的看不见的力量。而在合上书之后,难道我们注定只能回到时代兴衰交替里过着任由时代摆布的蝼蚁人生?我很喜欢英国的小说家毛姆,在他最负盛名的小说之一《人生的枷锁》的最后,他说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大概就犹如那张波斯地毯,也许人生本就毫无意义。而答案在哪里,问自己,向内去看,向你的内心去看,不要看向外面。喜欢摇滚乐队刺猬的一首歌《火车驶向云外,梦安魂于九霄》里唱到的,“一代人终将老去,总有人正在年轻”。每一个时代无论风平浪静还是浪潮汹涌,终将过去。而刚好处在这个时代的我们,浮浮沉沉的一生,是你全部的感受和经历,都是你的。选择以何种姿态立于世,然后去经历吧。
《下沉年代》读后感
智能部 赵莹萍
五四青年节是为了纪念五四运动而设立的,对我们青年人来说,它提醒着我们对未来保持希望和信心。在阅读了《下沉年代(The Unwinding)》这本书之后,感悟良多。特别是意识到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充满挑战和变革的时代里,需要积极面对变化,拥抱变化,以积极的心态去处理各式各样的问题。
《下沉年代》描绘了美国在经济、政治和社会方面所遭遇的巨大变革。它不仅讲述了美国社会如何从一个强大的工业国家迅速地下滑,而且也真实地记录了许多人在这个时代所经历的艰难和挣扎。这本书描绘了许多人面对的和经历过的变革,其中有三个60后主角:一位是黑人单亲母亲,在去工业化浪潮中艰难为生;一位是美国现任总统拜登从政早期的幕僚;还有一位是坚信生物柴油能让美国摆脱下沉命运的南方农民创业家。在他们成年后,美国开始经历大规模的变革。他们都因为时代的变革,经历了个人无力反抗的、时代带来的冲击。作者用深厚的写作功力,生动刻画了三位的人生故事。作为青年,我在阅读这些人的故事时,不仅能窥见出美国政商权贵勾结、攫取资源和权力的内幕,还能深刻感受到那些曾经维系美国社会良好运转的体制、法令以及机构是如何一一被瓦解,并最终导致了“下沉”的现象。对于“去工业化”、精英阶层把控政策制定、大型企业对地区经济碾压这些基本面,本书成功地揭示了其中的内部原因和具体细节,并指出了这些内部因素导致的社会问题。
这些真实的故事向我们深刻地展示了在这个时代里,每个人都面临着这个挑战:个人无力预测的时代变革。而青年人面对困难和挑战应有无畏的勇气,无所畏惧,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工作上,无论在顺境还是在逆境中,都需要我们青年人积极地投入到社会建设和公益事业中去。于命运的舞台上,我们犹如一只蝴蝶,飘摇着飞舞。时代的轮回,不断地推着我们向前,也不时地带我们猛烈地撞击。我们能够抓住的,或许只有自己那份坚持和不懈的努力,而那些无法抓住的,也只能坦然接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拥有着不同的人生轨迹,而在这些轨迹中,我们唯一能依靠的,就是我们自己的勇气和信心。
青年人是国家的未来,正如书中的主角们一样,即使他们曾经遭受过苦难,但他们依然充满着信心和希望,这正是我们年轻人应该具备的精神。我们应该保持对未来的信心,相信自己的能力,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我们也要关注科技和创新,积极地探索新领域并创造新的机遇。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时代的变化和挑战。在面对问题时,我们还需要有正确的心态,培养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并且拥有清晰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我们需要不断接受挑战和改变,提高自身素质和知识能力,为未来做好准备。同时,我们也需要坚持正确的生活态度,努力成为社会中坚力量。在青年人的人生旅程中,我们都会面临各种起伏,包括时代的挑战、环境的变革、自身的境遇等等,但只要我们秉持着积极向上的精神,紧跟时代的步伐,听从自己的内心,在变化和挑战中不断成长,就能获得世俗上的和精神上的成功。
五四青年节是一个为我们青年人设立的节日,它鼓励我们去接受改变,去追求梦想,用一种无畏的精神,像《老人与海》中的老人那样,尽管他溯流而上,但他并没有被恶劣的环境所打败,相反,他的内心更显强大,他坚守了自己的信仰,捕捉到了生命的真谛。在我们的生命中,也要像那位老人一样,保持着内心的坚韧和信念,直面挑战,坚持抗争。因为最终,留下的不是金钱、名利,而是那份珍贵的精神,它铭刻在我们的内心,永远不会消逝。
《像艺术家一样思考》读后感
智能部 李文龙
《像艺术家一样思考》是威尔·贡培兹撰写的一本畅销书籍。威尔·贡培兹是BBC艺术频道的主编,曾担任泰特美术馆媒体主管一职,被纽约《创意杂志》(Creativity Magazine)评为世界上最具创意的50位思想家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他从业已经四十年。贡培兹将他在职业生涯中的所知、所见和所想,都诉说在本书中。这本书中提到了10个关键点,分别是:富有事业心、不存在失败、好奇心、懂得参考借鉴、要有怀疑精神、和谐、独立思考、勇敢、停下来思考、学校应该是艺术学校等等。在阐述这十个观点时,作者介绍了许多艺术家和他们背后创作的故事,破解了艺术大师的成功之道,作者相信通过他的讲述,艺术家的创作故事一定会对读者有所启发,接下来我将围绕其中几点来谈谈我的读书体会。
首先是第一点:富有事业心。王尔德曾说过:“当银行家们坐在一起吃饭的时候,他们会讨论艺术;当艺术家们坐在一起吃饭的时候,他们会讨论金钱。”在世俗人眼中,艺术家似乎不应该与金钱有关,但很多艺术家不是这样,他们会努力赚钱,以便有足够的保障来支撑自己的创作。像书中提到的德国画家鲁本斯,就开创了挨家挨户登门拜访进行推销的方式,还有梵高两兄弟,弟弟作为哥哥的投资人,为梵高提供画布和颜料,保障哥哥的衣食住行,哥哥则专心创作,他在给弟弟的信中甚至这么写道,“我的职责就是用我的作品去赚钱,这毫无疑问”。通过这两个例子我才意识到,艺术和金钱并非水火不相容,而是可以共存,只要我们赚的钱合理合法。
接着是第二点:不存在失败。作者认为失败并不存在,存在的只是失败感。他举例爱迪生的例子,爱迪生说:“我并没有失败一万次,其实我一次都没失败过。我证明了前面一万种方法是不可行的,在排除了所有走不通的路后,成功之路自然就在眼前了。”除了爱迪生,书中还介绍另一位艺术家布里奇特·赖利,她在前十年一直用明亮色彩进行创作,但一直没什么成效,直到后来尝试进行黑白抽象画,才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风格,被誉为“欧普艺术”的创始人之一。作者认为他们之前的努力并没有失败,那只是前往成功的中转站,成功是一次次的尝试和经验总结。
其次是第三点:懂得参考借鉴。在艺术创作中,想法创意不是凭空产生,而是我们从日常生活中进行观察,从而产生新的事物。毕加索的系列插画《公牛》共十一幅,展现了毕加索是如何从繁琐到简单进行艺术创作的,后被苹果公司展示给员工,从其中学习极简设计的理念。新的创意是从旧有的东西中迸发出来的。
然后是第四点:要有怀疑精神。皮耶罗·德拉·弗朗切斯卡原来是一位数学家,直到20岁才开始画画。他用苏格拉底问答法去重新质疑一切,对传统创作方法作画产生了怀疑,于是他将布鲁内莱斯基的建筑设计系统使用在画布上,这被后世的称为几何透视法或线性透视法,对后来的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等艺术家产生了重大影响。联想到我们自己,我们从小就被长辈和老师教育,让我们去相信书本上所说的内容,却忘记了怀疑,然而,只有尝试去怀疑,然后创新,才有可能开创一片新的天地。
接下来是第五点:停下来思考。艺术家在创作中会时不时停下来,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以此来评估自己的作品。对我们来说也一样,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也要学会停下来思考一下,查看自己前进的路线是否正确,是否符合自己的初衷,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从而使自己少走弯路。
最后,虽然看完本书,我们依然可能看不懂艺术家创作的艺术品,但我想我们应该会获得一种能力,不局限于艺术领域的能力,即发现各行各业成功的共性:“能创造有价值的想法并懂得如何实现它们。”《像艺术家一样思考》这本书中描写的不止是艺术家,也是关于艺术作品背后的故事,同时它也是关于创造力、想象力的书。在这一点上,我们从艺术家身上要学的还有很多。
《园丁与木匠》读后感
智能部 陈一帆
《园丁与木匠》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发展心理学教授艾莉森·高普尼克的最新代表作。作为一个准父亲,育儿对我来说是一项充满挑战和责任的任务。偶尔会因为预设育儿的种种情况而焦虑。而这本书深入探讨了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过程,提供了一种新颖的思考方式,让我开始对父亲这个角色有一些思考。
作者彻底否定了当前中产阶级主流的焦虑型育儿模式,也就是所谓的“教养”模式。“教养”一词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才开始形成,随着中产阶级的兴起而流行起来,填补了传统育儿模式的空白。尽管这种模式在工业化生产中起到了一定作用,但面对更加复杂的未来,我们必须进行反思。一个关键的观点是,育儿不应仅仅是追求某种预设的成功标准。与其像木匠一样试图雕琢孩子的模样,不如像园丁一样耐心呵护孩子的成长。园丁不会试图将植物按照自己的意愿塑造,而是观察它们的自然生长过程,并为它们提供适宜的环境和资源,让植物自由地成长和展现其天赋。同样地,作为父亲,我应该提供一个温暖、支持和鼓励的环境,学会倾听和观察孩子的需求和兴趣,给予他们适当的支持和引导,让孩子自由地发展他们独特的个性和潜力,不急于期待结果,而是以一个平和的心态,与孩子一起成长。这也意味着要给予孩子足够的自主权和责任,让他们学会自己去处理问题和做决策。通过培养孩子的自主性,他们能够建立自信心和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为未来的生活做好准备。
作者认为童年是人类进化的关键策略,童年越漫长,智力越发达。然而现实中,很多家长只把童年当作是不得不经历的成人预备期,他们希望孩子能够快速成熟,取得出色的成绩,不再需要家长的持续操心。所以作为家长,我们真正需要做的是为孩子提供支持和自由,让他们在充满爱与关怀的环境中自由地展开成长之旅。不同于塑造“理想”中的孩子,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鼓励他们发展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孩子的童年是宝贵的,对他们一生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无法塑造一个完全符合我们期望的孩子,若按照木匠的方式进行育儿,试图打磨出我们理想中的孩子,这只会是徒劳无益的。
另外,爱是持续进化的保障,这是作者在书中讨论的一个重要主题。作者从进化论的角度,阐释了对孩子的爱在三个层次上存在:父母、祖父母和异亲。这种爱都深深存在于我们的基因和文化之中。作者认为父母并不是因为爱而照顾孩子,而是因为照顾孩子而产生了爱。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和回归对孩子的爱的本质。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不应该仅仅建立在孩子的表现上,而是应该理解为一种持续的情感支持和关怀。爱应该是包容的,能够接纳孩子的不完美和成长中的挣扎。儿童需要在一个能够容忍和理解他们的环境中成长,而不是被要求过早地适应成人的标准。
这本书还讨论了孩子的学习方式:边看边学,边听边学,边玩边学,边练边学。现存的教育体系偏向学校教育,而对于更加古老、天然的观察和模仿学习则未给予足够关注。孩子的模仿是复杂而精细的过程,通过试图理解成人的意图并发掘因果关系,最终形成自己感兴趣的结果。语言交流也是孩子学习的重要方式,他们通过问问题和回答问题来积极参与互动。玩耍的作用是提高社交能力和培养想象力,而练习则有助于掌握技能和形成下意识的状态。现行的学校教育体系需要关注孩子的个体特点和需求。父母和教育者应该以促进孩子的学习和成长为目标,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和支持,创造良好的互动环境。
孩子并非易碎之物,他们不会因为我们作为父母的一两次错误而彻底崩溃。但如果我们不学会时刻反思就有可能为将来的悲剧埋下祸根。好的育儿书,就像这本书一样,为我们提供了思考的起点,但读完它只是一个开始,我们需要不断反思和调整。在这个关于育儿的旅程中,我们要学会在各种矛盾中寻找平衡,要学会倾听孩子的需要和想法。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或指南可以适用于每个家庭,但通过持续的反思和努力,我们可以朝着更好的方向前进,与孩子一同成长。
《中国古都和文化》读后感
智能部 胡孟豪
《中国古都和文化》是著名历史学家史念海先生的作品,是一本学术论文集,它以全面而系统的方式围绕着“中国古都和文化”这一主题展开论述。这本书是一本“通识”作品,虽然以古都为主题,但涵盖了自然地理、经济地理、军事地理等历史地理领域的各个方面。通过对266个朝代(政权)涉及的134个古都进行实地考察和整理归纳,全书从自然、经济、军事、社会等因素的角度向广大读者展示了古都三千余年的兴衰历程,使读者能够全面而真实地了解中国历史的一些核心知识。因此,这本书是一部非常值得阅读的大师级作品。
古都作为王朝兴衰的见证,是华夏历史整体与局部的有机结合。作为历朝历代建功立业的主场地,古都具有独特的意义和重要性。如自媒体平台“拾月屿”所评论的,史念海先生在书中并没有枯燥地罗列这些内容,而是通过创新演绎,打造了一套适合中国读者的“独家秘籍”。针对先秦诸国、五胡十六国、五代十国以及元朝等一些少数民族在书中都进行了详细的注解,知识点可谓应有尽有。此外,史念海先生还认真考察了每个朝代更迭中古都迁移的时间,并进行了逐一标注,满足了读者的需求。任何一个古都的建立都离不开自然环境的因素,因此,在选址时人们必须充分考虑地势、山川、土壤、气候和物产等方面的因素。书中以西汉时期的关中为例进行了深入剖析,其中写道:“地势便利,其以下兵于诸侯,譬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这句话表述了根据当时的情况,关中作为都城最为适宜,因为关中地势高亢,无论发生何事,都能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呈现出高亢的局面。正如古人所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只有古都建立,才有了后来多姿多彩的历史文化。
阅读这本书后,我对中国古都的兴衰历程有了更加全面和真实的认识。其中,书中详细介绍了开封、洛阳和长安等历史悠久的古都。这些城市不仅是政治和经济中心,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通过阅读,我深入了解了它们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正如书中所言:“古都文化不仅让各地区的文化具有向心力,而且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凝聚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古都文化在各地的传播,这种凝聚力变得更为容易显示出来”。古都文化对地区文化凝聚力的影响令我深受启发。随着时间的推移,古都文化的传播,这种凝聚力变得更加显著,这让我更加意识到古都在文化传承和国家凝聚力方面的重要性。
当前社会的和平与繁荣来之不易,我们应倍加珍惜当下的安宁与稳定。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古都在兴盛之后逐渐衰落,这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我们应该从历史中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努力保持当前的和平与繁荣。同时,当代社会正处于一个新的时代崛起的阶段。中国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然而,我们不能因此而自满,而应该继续努力,以应对新的挑战和机遇。新时代大国的崛起不仅仅是指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还包括在文化、教育、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进步。我们需要注重创新和创造,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同时,我们也应该保持对历史的敬畏,以避免历史的错误再次发生。当下,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尽自己的一份力,为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做出贡献。
保持社会稳定是维护和平与繁荣的重要因素之一。社会稳定不仅为人们提供了安全感和发展机会,也为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权益和多样性,建立公正的制度和法治,以确保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此外,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一种方式。通过关心弱势群体、推动公益事业的发展,我们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在新时代大国的崛起中,我们也应该保持谨慎和警惕。历史教会我们,任何一个强大的文明都有可能走向衰落。我们应该审视自己的行为和决策,重视知识和教育,培养创新和批判思维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同时,我们也应该保护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注重生态保护和资源利用,为后代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
总之,和平与繁荣来之不易,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当下的安宁与稳定。通过坚守和平与繁荣,积极参与社会建设,避免重蹈历史覆辙,我们可以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和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让我们每个人都肩负起社会责任,为实现和谐稳定的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
深度洞察中国经济发展的《读懂未来中国经济:“十四五”到2035》
智能部 罗东阳
《读懂未来中国经济:“十四五”到2035》这本书让我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洞察。经济学家蔡昉以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国际经验和对中国现实的深入分析,将供给侧和需求侧的问题有机结合,全面探讨了中国经济在新发展阶段所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思路。这本书不仅对经济学爱好者和从业者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于广大青年来说,更是一本值得深入研读的指南。
在书中,蔡昉阐述了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零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四新”——进入新发展阶段、确立新发展目标、贯彻新发展理念和构建新发展格局。首先,随着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国将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即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50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所以说由此进入新发展阶段。其次,新发展目标以定性表述为主、蕴含定量的方式,即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2035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再次,新发展理念从五个方面完整定义了什么是高质量发展:创新发展强调把经济增长的引擎从要素投入转向生产率提高;协调发展着眼于改善城乡之间、东中西三类地区之间以及出口、投资和消费需求“三套车”之间等一系列平衡关系;绿色发展着眼于应对气候变化、环境保护和资源可持续等方面的挑战;开放发展表明了中国继续对外开放、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国际治理的决心;共享发展是对解决收入差距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均等问题的部署。最后,通过加快形成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围绕“四新”,作者详细阐述了中国在新发展阶段面临的国际和国内环境不确定性增强的局面,以及经济增长所面临的风险和挑战。随着我国人均GDP逐渐接近高收入国家门槛,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传统优势迅速弱化,要素驱动型增长模式面临危机,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空间缩小等问题,中国发展面临着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在新的发展阶段寻求新的增长源泉。
蔡昉指出,在新发展阶段,经济增长的核心源泉是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为了实现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我们必须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推动创新驱动的发展。他指出提高劳动生产率有三个途径:资本深化、人力资本提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成为最可持续的方式。书中通过对日本经济萧条的案例分析,告诫我们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过程中要避免陷入僵化和僵尸企业的陷阱。为了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蔡昉引用了熊彼特等经济学家的理论逻辑,强调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是创新的过程:一方面,我们需要在创造性破坏的环境中推动创新,促使资源有效配置,激发企业和创业者的活力。要使企业、创业者等市场主体有足够的创新激励和良好的创新环境,政府的作用不可或缺,而这也正是改革的红利所在。另一方面,则需要支持科学技术的发展。由于科学研究具有“正外部性”,并且,越是基础性研究,正外部性越大,因此越需要政府以更大的比例投入。与很多高收入国家相比,我国的研发支出占GDP的比重仍然属于偏低的水平,因此,“十四五”的计划中要求力争使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高于“十三五”时期的实际水平。
除了经济增长的核心问题,蔡昉在书中还关注了我国在新发展阶段面临的诸多挑战,如环境污染、资源短缺、人口老龄化等。他指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通过推动绿色发展、转型升级和改革创新来实现可持续发展。他提出了加快绿色转型的路径,包括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优化产业结构、推动能源革命等。此外,他还提到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市场化改革的力度,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
通过阅读《读懂未来中国经济:“十四五”到2035》,我深刻意识到中国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新的发展阶段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书中的观点和思考让我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我深信,只有不断推进改革创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我们才能实现高质量的经济增长,实现中国梦的宏伟目标。
综上所述,这本书对于我们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和未来走向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深入剖析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蔡昉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全面、有力、可持续的发展路径。我相信,只有在理论和实践的指导下,我们才能不断挖掘中国经济的新动力,实现更加繁荣、稳定和可持续的未来。
《全球科技通史》读后感
先进信息研究部 黄林博杰
《全球科技通史》凭借广阔的视角、全面的内容吸引了许多人,我也不例外。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真切感受到了“科技创造未来”的人类愿景,同时也了解了科技发展的演化轨迹。
1.科技发展的历程
书中细节丰富、条理清晰地写下了自古代以来科技发展的历程,很多古老的科技成果也让我对几千年的人类文明有了新的认识。比如,四大发明中的造纸术、火药、指南针等,这些古代发明都对现代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在书中我还了解到了它们背后的故事和创新理念,这种深入解析和讲述让人更能深刻地领悟到这些古代发明的价值意义。
同时作者讲述近代工业革命的起源,给人带来更加清晰的认识:当时的机械工业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没有现代的局限性。从工业革命开始,数控机床、自动化生产线等自动化技术成果也得以问世。而后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在信息时代的过程中更使得人们发现,原来计算器和智能手机等手持设备所代表的是一波又一波的跳跃式创新,很大程度上已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开拓了人类新的思路。
此外,书中还提到了近年来很热门的人工智能,而人工智能的出现则像是揭开了技术创新的新篇章,将人与电脑之间的关系诠释得淋漓至尽,让我们看到了未来科技的巨大变革。
2.科技创新的机制
在科技创新的机制方面,书中作了细致的讲解。科技创新有时看似很随意,但其实个人或集体制造的任何东西都是无法单独完成的。在不知不觉中,我们的创新和突破也是建立在严格的知识体系、理论体系上的,只有通过科学地综合运用各种东西,才能创新更多有益的科技成果。
而在世界各地,科技成果的成功研发大多源于科学家个人的好奇心和热情驱动,他们在问题的研究过程中,通过分段式地对接解决方案和人群。这种人人各执一端的方式显然更容易成为开放式创新的一种社区形态。
3.科技创新的社会作用
科技创新也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现代工业已经不仅关注以生产为中心,只满足市场需求而屈从的观念,这其中更体现出了人类的创新观,需求把技术向前推进。例如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科技发明带来的是生产力的爆发增长,同时推动了社会进步,带来了人口和文化的繁荣。经过几代科技的不断变革,如今,科技创新更多受到了社会需求的影响,变得更注重社会需求、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为促进人类社会进步做出了更多的贡献。
该书作者吴军博士,是一位有着丰富经历的科学家,同时他也是中国顶尖的互联网专家,对现代化和全球化的科技发展充满热情,这本书旨在探寻世界各地的科技历史、科技的转变和科技创新的机制。在整本书中,作者吴军博士将古代以及近代的技术创新与现代工业和技术应用联系了起来,他说科技创新的一个核心要素是改变信仰体系和状态的创造能力,因此科技创新的成功不仅需要物质要素,也需要文化和心智要素的支持。
这本书不仅深入系统地介绍了古代发明,如中国的四大发明,以及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坚韧精神出名的欧洲发明,同时也介绍了现代科学的诞生、工业革命、信息时代等重要的历史事件。在现代科技革命和计算机科学兴起后,数码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领域不仅得到了广阔发展,某种意义上也牵动着这个时代的进程。
本书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科学思维、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阅读本书,我渐渐明白: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一定是一种不断地革命,是人类在不断地挑战未知和超越自我之后所创造出来的。无论是古代的发明,还是现代的创新,它们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科技之于人类,就像一只巨大的手,把空间和时间紧紧地拉在了一起。
在阅读《全球科技通史》时,我深深感受到了科学精神的伟大和重要性。科学精神是一种在不安全环境下的创新运动,它鼓励人们探索未知的领域和未开发的沃土,不断挑战自己,超越极限。在科学精神的引导下,人类发掘了自然和社会的很多秘密,成功地解决了许多关键性问题,使人类在认识世界的道路上“水到渠成”。
此外,作为一本科技历史类著作,《全球科技通史》不仅仅只讲述了发明和技术的发展历程,还将社会文化、历史上的重大事件、经济、工业、人类的发展、文化、风俗习惯等纳入到讨论范围内。这本书的全局观念给出了一个全方位的科技史学的图谱,让我对尘封的历史文化产生了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综上所述,《全球科技通史》是一本让人倾心的著作,它为读者打开了一扇探索科技发展的大门,让我们在更广阔的视野中感受到科技发展的历程、研究和应用。这本书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具有层次感的历史经验,更是一份科学精神的鼓励和引导,让我们在探究科技发展奥秘的同时,发现和认识自我,从而为人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新时代的中国创新》读后感
电路部 高峰
恰逢第101个五四青年节,我积极响应席大大总书记“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号召,以书香书韵涵养时代担当,力求在科研攻关上展现更大作为。结合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的工作任务,我选取了《新时代的中国创新》一书,利用工作之余拾此书,了解新时代中国科技创新的基本思想、基本理论与实践进展,并且紧密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进行自我反思与提升。
席大大总书记指出,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各个大国都把创新尤其是技术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积极抢占科技制高点,以技术创新带动全面创新,进一步增强经济增长的后劲,把握全球产业链的主动地位。
作为知名的中国创新管理研究者,本书作者陈劲对中国建设世界科技创新强国、创新驱动发展等问题有着深刻的认识,对全球竞争下的中国创新、中国创新崛起的溯源以及中国创新未来之路有着深入的思考,结合席大大总书记对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写就了《新时代的中国创新》一书。该书对中国建设世界科技创新强国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系统性梳理:1、提出“整合式创新”理论,通过战略引导下的开放式、协同和全面创新,有效配置和利用创新活动所需资源,以实现创新成果的产出,是在自主创新、开放式创新、协同创新和全面创新的基础上,将“战略引领”置于统领位置,强调升维思考和全局观而形成的创新范式。2、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理论与方法体系,对“国家创新系统”“科技创新强国”等作出了系统性论述。3、对科技发展道路和科技创新强国建设进行了前瞻性展望。
该书举例说明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通过技术创新取得的重要科技创新成果,包括高铁、电动汽车、5G技术等。中国在这些领域里不仅拥有世界一流的技术实力和产能,而且已经向全球输出这些技术和产品。这些技术和产品的成功,带动了各行各业的发展,促进了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书中提到了中国企业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如越来越重视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并积极投入研发和创新工作。例如,华为凭借自主研发的芯片技术成为了全球领先的通讯设备供应商之一,字节跳动则以其算法技术在海内外赢得了广泛的用户群体。这些企业不仅在自身领域中取得了成功,而且促进了中国整个创新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本书提到一流科研院所对于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性,特别强调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所承担的使命与肩扛的责任。作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高技术领域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开展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为主要任务的新型科研机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其研究领域内具有先进性、开放性、综合性和示范引领性。
作为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的一名基层科研工作人员,我要明确自己的使命与任务。区别于纯粹理论型和自由探索型研究,要正确树立以解决国家重大科研攻关任务为目标的导向型科研心态。该研究通常以重大科学目标为牵引,需要多交叉团队紧密合作,需要领域专家及基层科研人员共同协作,去攻克理论、实验科学、工程制备、测试等方面的难题,需要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实现高质量、有显示度、有影响力的创新科研成果。作为基础攻关任务,要摒弃浮夸、祛除浮躁,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不特意蹭热点研究问题,勇于并敢于去碰科研实际中确实需要解决但不能发高水平文章的“禁区”,要有不怕闯入科研“无人区”的艰辛探索,不怕投入风险大、不怕出成果周期长,敢于坐“冷板凳”。同时,要正确对待科研评价这一科技人才成长的“风向标”。基础研究的显著特点就是其结果具有不可预测性,成果转化周期具有长期性。面对这一特点,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对待短期KPI指标考核等考核评价方式;要提升科研探索的动力和潜心研究的耐力,提升在创新实践中的热情与积极性。
五四青年节不仅是对历史的纪念,更是对当代青年的鞭策。由磨砺而出彩,因奋斗而升华。新时代是追梦者的时代,也是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青年成就梦想的时代。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当代中国青年生逢盛世、肩扛重任,身处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只有把理想追求融入到党和国家事业当中,才能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继续努力推动科技创新进程,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良好运转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黑夜中等待黎明
——《下沉年代》读后感
智算部 叶培钧
此书以三个具有代表性的美国人的经历为线索,穿插了一些当代著名历史人物,从这几个美国人的视角讲述了70年代以来,美国社会不断走向衰弱的历史。阅读此书的初衷,也是想借此了解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作为社会中的个体,我们能做什么。
迪恩·普莱斯,“南方红脖”,他一生都在追求独立,但却只是从一个牢笼到另一个牢笼,年少时受到父亲的控制,作为职员受到公司制度管制,回家创业(从经营卡车休息站到售卖生物柴油)试图振兴地方,却因为石油价格波动以及经济危机生意失败,背上高额负债。故事的最后,他在做餐饮废油的回收利用,尽管前路不明,但依然心怀信念。
塔米·托马斯,“黑人女工”,她生活的社区杨斯顿一直经历着去工业化,越来越多的失业,越来越高的犯罪率。在这种情况下,她努力在已生育第一个孩子的前提下高中毕业,在大学获得学士学位,并获得一份工厂的工作。此后的十几年,她想办法把孩子拉扯大,积极参与孩子们的人生,避免孩子误入歧途。然而去工业化仍在继续,她不得不买断工龄。此后,她在他人的影响下开始关心政治,开始为挽救社区、挽救工人命运努力。因为高额的年回报率(10%),她把剩下的买断工龄的钱交给亲戚投资,结果两三年后没能拿回本金,她生病的母亲也因此死去。故事的结局,她为奥巴马连任而高兴,然而现在我们知道了,奥巴马并没有改变什么。
杰夫·康诺顿,政商精英,大学期间为拜登的演讲所吸引,决定为拜登服务。毕业后从事政府公共债务相关的工作,花费数年时间,终于成为了拜登团队的一员。但是在为拜登服务过程中,他失望了,拜登无法带领团队真正地去推动一项议题,甚至他的演说也只是抄袭,对前人的模仿。他走另外的路子进入了华盛顿,但拜登不肯给他推荐,从此他们的关系沦为纯粹的交易。在进入华盛顿后,他春风得意了一段时间,买卖房屋和从政经历赚了很多钱。但是次贷危机的到来让他意识到:美国已经出了大问题。然而在推动政府对华尔街监管时,他发现华尔街与华盛顿之间盘根错节,高层已经不再关心公众的利益,而是沦为了被金钱腐蚀的恶龙。在推动监管失败后,他心灰意懒,主动离开了华盛顿,在家著书,把问题留待后人。
有精明头脑、愿意改善当地的人,在生活中频频遭遇失败;努力工作、乐意为家庭、社区和种族奉献的人,同样频频被生活重击;试图推动国家改变的精英,遭受重重阻力,最终只能实现不痛不痒的改变。这就是下沉年代的悲剧,所有阶层都在这个过程中遭受了相似的挫折,无论你拥有多少美德,也无论你拥有多少才识。真可谓“运去英雄不自由”。
尽管如此,生活仍在继续,尽管遭遇了许多的挫败,书中的人依然在坚强地活下去。书中并没有告诉我们如何去改变大环境,个人的努力太过于渺小无力,未来是否可以改变也是未知之数,等待未来就像等待戈多一样荒诞。但是我们依然可以选择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譬如迪恩试图改善地方的能源乃至经济格局,塔米在育儿和建设社区上努力,杰夫则是在总结自己的经历,为后人留下一个火种。
作为一名青年,我还不具备像书中人物那样的天赋、素质以及经验。那么现阶段我所能做的,至少还有时刻拷问自己的理想和志向,针对性地培养自己的能力,在做事中积累相关经验,以及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
借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与诸位共勉: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份光,发一份热,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以创新抓住机遇,以务实应对挑战
——读《读懂未来中国经济:“十四五”到2035》有感
智算部 李冰泽
以战胜新冠肺炎疫情、打赢脱贫攻坚战、圆满完成“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为标志,中国已经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向着第二个百年目标迈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展望2035年,我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围绕着上述愿景,经济学家蔡昉在本书阐述了如何着眼于四个“新”整体把握《纲要》,分析了新发展阶段面临的新的国际和国内环境,结合经济理论、国际经验与中国现实,探讨了一些关键领域的挑战和可能的应对方法,令我深受启发。
首先,是以“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目标”“新发展理念”和“新发展格局”的“四新”作为切入点理解十四五到2035这一时期的变化。新发展阶段和新发展目标在上文中已有说明,这里不再赘述。新发展理念是指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新发展格局则是指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四新”是一个有机整体,处于新发展阶段,为实现新发展目标,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然而,我们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当前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呈现出以往不具备的特点。其中以国际方面的世界经济长期停滞和全球化逆流,与国内的人口转折点到来、区域发展不均衡和产业亟待升级最为突出。至于具体的影响,国际方面体现出来的是外需的缩小和供应链风险的增大;国内方面则会有劳动人口供给不足和内需放缓等风险。
认清了风险,我们也要看到其中可能蕴含的机遇。这就需要我们具备创新精神,以新角度看待问题、新思想分析问题以及新方法解决问题。一方面,以创新精神不断深化改革、优化管理制度、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实现从依靠生产要素投入向依靠优化资源配置效率的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转变,进而助力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以科研创新、工程创新成果驱动产业升级,提升中高端制造业比重和国际竞争力,有效应对国际供应链风险的同时,培育了更广大的中等收入群体,进而释放内需潜力。
仰望星空的同时也需要脚踏实地,大胆假设之后也需要小心求证。我们在具体落实的过程中仍要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对待每一个细节。比如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提高生育等方面,要正确认识到一般社会发展规律在抑制生育上的作用,因此将政策目标定在“维持人口总量不变的世代更替水平2.1”是不现实的,而应与当前的经济发展阶段相匹配。另外一个例子是提高老年劳动参与率,不应只是简单修改法定退休年龄。至少还需要增强老年群体技能和就业能力、改善老年群体就业环境和老年相关公共服务、设计有利于提高延迟退休参与的养老金支付方式等配套措施,真正让老年人从中获益,达到释放老年人口红利的政策预期。
最后,我要感谢组织举办的这次活动让我能够有机会接触到这些优秀的书籍。作为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的一员,我也应该将创新和务实精神发挥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勇于开拓的同时脚踏实地,为国家和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